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助力乡村振兴。北方民族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青春筑梦行”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宁夏平罗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奉献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Ø 特殊儿童展风采,教育之光照亮未来
7月10日上午,实践团首先探访了宁夏平罗特殊教育学校。在这里实践团见证了特殊儿童在爱与关怀中绽放的独特光芒。

这里的孩子们有许多的优点,有的孩子擅长画画,有的孩子对音乐很有天赋。学校重视艺体教育,组建了田径队、单车队、轮滑队、冰壶队,在2023年9月全区特奥会上,5名学生共斩获16块奖牌的好成绩;2021年,12副学生作品被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收藏,并被区残联结集出版;2023年,两个节目在全区获奖,自闭症儿童王心佑登上少儿春晚的舞台。这些孩子虽然身体上存在某些缺陷但他们坚韧不拔的品质却令所有人感动。
通过与学校教师的交流,实践团了解到特殊儿童教育的复杂性与挑战性。这些孩子有的学习迟缓,有的则患有自闭症或其他发育障碍,但各具才能。教师们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在心理和情感上给予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逐步融入社会。这一切的背后,是专业而辛勤的教育团队,他们的付出往往超出了常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范畴。

通过与特殊儿童的互动与交流深入他们的世界,实践团不仅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与日常生活,更致力于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温暖陪伴。同时,借助“道中华”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正能量在指尖传递,心灵得以共鸣。用实际行动为特殊儿童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助力他们拓宽知识视野,点亮希望之光。

通过学习,实践团对特殊儿童学校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不仅是一所教育孩子的学校,更像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成员都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们能更好地成长和融入社会。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多是理解和爱的交流。特殊儿童需要的,不仅是来自教育者的关注,更需要社会的整体温暖与包容。

Ø 黄渠桥红色之旅: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7月10日上午,实践团一行还踏上了黄渠桥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这里的红色文化不仅照亮了革命的道路,也照亮了每一个探寻者的心田。漫步于教育基地之中,每一块石碑、每一幅壁画、每一段文字,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讲述着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故事。

在这里,宁北的第一个党支部于1938年悄然成立,如一颗种子般,在革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个党支部的成立,标志着共产主义思想在宁北地区的传播与扎根,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其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比如张伟志同志: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自幼便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在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后,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黄渠桥,他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深入群众,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农民进行反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斗争。在敌人的疯狂围剿和残酷镇压下,他始终坚定信念,毫不退缩。最终,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为了保护战友和群众的安全,英勇牺牲,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学习了革命先辈们的事迹,实践团一行深受感动和启发。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让大家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与崇高。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年轻一代应该倍加珍惜并努力传承这种革命精神。
黄渠桥之行,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对未来的深刻展望。实践团将铭记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珍惜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时刻保持警醒,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实践团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无私的奉献和更加不懈的奋斗精神,迎接每一个挑战,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Ø头闸镇农业实践之旅:探索五彩种博馆与田佳盈合作社,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7月10日下午,实践团深入头闸镇,首先探访了别具特色的五彩种博馆。该馆以“一户农家人”为设计蓝本,巧妙融合了前庭后院的布局理念,将蔬菜、粮食、瓜果的种植体验区及鱼菜共生、育种中心等多元区域融为一体。在这里,实践团不仅亲眼见证了琳琅满目的瓜果蔬菜与绚烂花卉,更深刻体会到了鱼池水循环利用的环保智慧。五彩种博馆以其沉浸式农业科普教育和体验式劳动实践,搭建起人与乡村田野的桥梁,激发了青少年对农业的热爱与尊重,为乡村振兴播撒希望的种子。


之后实践团来到了田佳盈农业专业合作社,在这里实践团看见了许多经济作物:番茄、辣椒冬瓜、架豆等。讲解员说,因为麦子的收成并不是很好,甚至会亏本,所以他们选择了经济作物种植。实践团也亲身参与实践劳动,在大棚中拔草,去田地里采摘番茄,感受农业劳作的过程。在这些实践中,实践团了解了如何更高效地管理农田,如何精准地控制灌溉与施肥,以及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等。

此次头闸镇之行,实践团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更深刻认识到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短缺,种植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问题如同重石压在心头,让实践团一行深感责任重大。然而,挑战亦是机遇,它激励实践团成员不断学习,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大家相信,通过科技的力量,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共同努力吸引和培养年轻人才投身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共创农业繁荣新篇章。

Ø 探访翰林清风,感悟家风力量
7月10日下午,实践团踏入翰林清风文化展馆,仿佛穿越时空,与清代名儒俞德渊进行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心灵对话。

俞公生平事迹如一幅幅画卷缓缓展开,其家风家教之严谨,令人肃然起敬。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家风如同璀璨星辰,不仅照亮家族成员的成长之路,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社会风气的走向。他爱读书,并且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读书是一种心境的愉悦、性情的陶冶和道德的修持。俞德渊的“留馀堂”哲学,让实践团成员们懂得了谦逊与宽容的价值,而他在富贵中保持清廉自守的高尚品质,更是激励大家在任何境遇下都不忘初心,坚守道德底线。
俞公的故事让大家学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是为人处世的基石,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坚守原则,公正行事。俞德渊的人生感悟和事迹,不仅对个人品德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也对社会风气和家庭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Ø 宁夏瑞丰源牧业座谈会:共谋绿色牧业新篇章
7月11日上午,实践团首先参加了宁夏瑞丰源牧业有限公司的内部座谈会。会上,公司技术团队分享了精准饲养、高效挤奶等现代化牧场技术,展现了行业前沿的科技力量,令人眼界大开。同时,公司牧场规模之宏大、投资之巨,彰显了对地方经济的强劲推动力。

面对挑战,瑞丰源展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前瞻视野。如何引才育才、平衡经济与环保,成为热议话题。实践团成员与企业共同探讨,提出加强培训、加大环保投入等建议,旨在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的是,瑞丰源对绿色发展的坚持令人动容。他们不仅关注牧场环保,更带动周边饲草种植与农民增收,展现了企业的社会担当。
此次座谈,不仅丰富了实践团成员的专业知识,更激发了大家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青年一代,成员们将把所学融入实践,为家乡畜牧业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Ø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见证农业新篇章
7月11日上午,实践团还探访了平罗县陶乐金丰瓜菜杂交基地。在安寿生总经理的引导下,实践团见证了基地与多家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以及杂交育种技术的丰硕成果。
该基地与湖南农大、湖北农科院、武汉农科院、辽宁农科院等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及客商都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在该基地可以看到杂交辣椒、杂交茄子、杂交瓠瓜等各种瓜菜,这足以证明中国在解决粮食危机和食品安全方面进行了不少研究并且取得了先进成果,譬如:安经理在介绍时说“武汉农科院的茄子种子占世界市场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基地的规模化、精细化种植模式让大家印象深刻,杂交技术不仅提升了作物品质,更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智能灌溉系统等高科技设备的应用,则让实践团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的便捷与高效。这些科技手段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Ø 高标准农田建设:引领农业新未来
7月11日下午,实践团参观了宁夏平罗通伏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目睹了公司、村委会与个人合作模式的成功实践。
该模式集中土地,实现了“小田变大田”的飞跃,平整土地1961亩,新增耕地1981亩,土地改良达20000亩之广。这不仅提升了产量与收入,更大幅降低了耕作成本,亩均节省约140元,增产125公斤,增收超600元。尤为瞩目的是,项目采用滴灌与智能灌溉系统,每亩节水超200立方米,自动化施肥与灌溉精准高效,减少人力至2-5人,亩均成本直降400元。同时,管排技术有效遏制土地盐碱化,展现了现代农业节水技术的强大力量。
通过这次参观,实践团深刻感悟到高效节水技术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是对生态平衡的一种维护。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的普及,将有望看到更多这样的绿色农田,它们不仅为人类提供粮食,更为地球节约宝贵的水资源。

Ø 玖倍尔5G智能牧场引领畜牧业新纪元
7月11日下午,实践团还前往玖倍尔5G智能观光牧场进行了参观学习。这里以“互联网+智慧牧场”为引擎,打造5G智能农机示范平台,实现机器人自动挤奶,尊重奶牛自然意愿,减少应激。通过精料激励与智能监控,精准控制产奶过程,确保牛奶品质与安全。牧场创新饲料配方,融入大麦鲜草,提升牛奶口感与营养价值。智能化管理大幅降低人力物力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同时提供疾病防控新方案。

参观玖倍尔5G观光牧场,实践团体验到了科技的发展与新时代下的先进技术,智能化管理大大减少了人力、财力的支出,提高了效率和便捷性,一个拥有几千头奶牛的牧场只需要几个人就可以管理的很好,还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相信智能技术将来会为畜牧业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Ø 泰金种业:深耕种业,共筑农业基石
7月12日上午,实践团深入探访了宁夏泰金种业有限公司,这家民营科技企业专注于蔬菜新品种的研发与进出口。其3500 m2的先进实验室与6000 m2现代化设施,见证了番茄、辣椒等八大作物品种的商业化育种历程。公司坚持“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的核心理念,深知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石的重要性,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种子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

在泰金种业,实践团见证了生物技术、遗传工程等现代科技如何赋能种子改良,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企业领导强调,在擅长的领域深耕细作,不扰乱市场秩序,是每一位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大家深感共鸣,认为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让每一粒种子都成为农业繁荣的基石。

Ø 盈丰植保合作社:科技破局,引领现代农业新风尚
7月12日上午,实践团还参观了平罗县盈丰植保合作社。在参观过程中,合作社的技术员向实践团讲述了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理事长蒋洪波直面劳动力短缺、气候变化等挑战,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努力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蒋洪波通过参加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他还重视对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利用“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1000余人次,培养出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他总共带动了三千多农户来积极投入到农业中,并于2021年被评为“高级农民农艺师”。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柱。盈丰植保合作社的实践证明: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同时,实践团成员也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才能破解农业发展中的难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Ø 实践感悟
在引领同学们参与“青春筑梦行”乡村振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这段宝贵时光里,我亲眼目睹了学生们从初入乡村时的些许忐忑与好奇,逐渐转变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恋与责任担当。大家深入田间地头、农业公司和乡村教育场所,与农民朋友同劳动,与农业从业者共交流,积极从事乡村实践,了解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的关键科技发展趋势,助力乡村建设。这次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学生们专业知识的一次实战检验,更是对他们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全面锻炼。学生们深刻理解了“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深刻含义。他们开始懂得,只有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才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作为指导老师,看着学生们的成长与变化,我由衷地感到欣慰与自豪。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将带着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丰富的经验、更加饱满的热情,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图景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最后,感谢感谢平罗县委、团委的对本次实践活动的大力支持。
实践团指导老师:袁振
在这炎炎夏日,我们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旅程,主题聚焦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我们亲眼见证了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乡村,在政策的春风下焕发新生,我心潮澎湃,无比震惊。漫步于农田之间,我被那绿油油的稻田、错落有致的农作物所吸引,更被研发者脸上的笑容所感动。他们热情洋溢地介绍着自己的培育的特色农产品,讲述着政府扶持下生活的改善和现状。我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富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参观过程中,我见证了科技的力量如何赋能农业,智能设备、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精准。同时,我也看到了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悠久的耕作方法与现代科技元素的融合,让农耕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当积极投身其中,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践团队长:陈丹
三下乡之行,科技农业的勃勃生机令人震撼。亲眼目睹了现代农业的智能化、精准化,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兴农”的深远意义。从智能温室到精准灌溉,每一项技术都凝聚着科技人员的智慧与汗水,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此行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激发了我对农业科技的兴趣与热情。未来,愿更多青年投身农业科技,以科技力量推动农业现代化,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成员:海青升
在参与“三下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农村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挑战。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参与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农业技术和农村经济的知识,还亲身体验到了农民们的辛勤付出。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文化、生态、社会等多维度的综合工程。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我们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为推动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传播正能量,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乡村振兴,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实践团成员:谭煜
在三下乡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乡村的质朴与活力,更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漫步在田埂之间,每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野、每一座错落有致的大棚,都仿佛在诉说着乡村独有的故事。这次实践不仅让我对乡村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让我意识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提升,更是精神风貌和文化自信的重建。村民们从产业振兴到文化繁荣,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希望与挑战。我感悟到,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责任,应当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去,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为乡村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一定会变为现实,乡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实践团成员:张永霖
乡村的风景是宁静而祥和的。田间地头,金黄的麦田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他们热情地与我们分享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在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执着。在这次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是国家的根基,是农民的家园。我接触到了许多村民和乡村干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智慧,为乡村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修建了农田水利设施,改善了乡村环境;他们发展了农业产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他们注重文化传承,保护了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他们的努力下,乡村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政府、社会、农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出台更多的政策,支持乡村的发展;社会需要关注乡村的需求,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农民需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在这次三下乡的实践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乡村的美丽和魅力,也认识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我将把这些经验和感悟带回城市,与更多的人分享和交流。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三下乡的实践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乡村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情感和责任。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实践团成员:张焱
作为一名参与北方民族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青春筑梦行”乡村振兴促进团“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学生,这次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带给我许多宝贵的感悟。首先,我被特殊儿童学校孩子们的坚韧精神深深打动。他们虽然身体上有残疾,但内心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笑容和努力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信念和勇气,我们都可以战胜疾病,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在黄渠桥红色教育基地,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壮丽诗篇。这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头闸镇的农业实践中,我亲身体验了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乐趣。我深刻认识到,农业发展需要科技支撑,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这次实践让我对农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我对乡村振兴的热情。此外,我还被团队的力量所感染。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相互帮助、共同成长,这种团队精神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总的来说,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它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未来,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实践团成员:李燕铭
在实践中,我见证了许多通过创新方式推动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比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农村电商,将农产品直接销往全国乃至全球市场;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让游客在享受乡村美景的同时也为村民带来收入;还有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等。这些创新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实践团成员:黄易熙